原標題:甘肅的茶馬遺韻③古道殘碑,附麗其上的歷史文化記憶
#1
康縣茶馬古道是陜甘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條古道,因為有了茶的滋潤,所以穿山越嶺,綿亙千里不朽;
一條古道,因為有了馬幫的故事,所以引人入勝,世世代代相傳。
這是一條幾乎被人遺忘的古道,上百年的風雨將它磨損得面目全非,只有在青石板上被馬蹄踏出的深深足跡,仍十分倔強地存留著。
想到望關的由來,“望”字的本義是說,站在高處,舉目遠眺,一個動詞和地名牽涉,自然會有故事:望關古名又稱望賊關和望子關。據《康縣志》載:“望賊關在縣西一百里,道出武都要路,為州境險隘,有官兵防守。”據說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還能看到在古關隘舊址一石山突起處,臨河曾建有六方形、高三層、瓦蓋頂炮樓一座,每層各面都有炮眼,可觀階、成及康三路,若有匪寇意欲劫掠,守護者可即刻進行反擊,鷹鷂難越,因而名為“望賊關”。后傳宋代名將楊文廣自成州往階州之時,關前久望其子,但其子受傷未歸隊,老將嗟呀不已,后人遂稱“望子關”。
歲月流變,昔日的險關在山川的印痕早已模糊難辨,但其分路口的作用卻日漸醒目。之前,望關鄉政府所在地是江武公路、略武公路的交會點,南下是康縣,康縣以南是陽壩,陽壩以南是陜西寧強;西去便是隴南,武都往前走是文縣,出了文縣南下便到了四川腹地。
甘陜川三省偌大的身軀,仿佛都因為這一個小小的關口,潛藏在群山之中的“奇經八脈”變得通行無阻。
作家馬步升到康縣曾說:“一個望子關,望不盡四散飄零的隴南游子”,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望關早已凝結成了慈母倚樓而盼的意象。而這個意象也與一條途經望關的故道有關,康縣因此被命名為“中國茶馬古道文化之鄉”。
#2
石貓梁就在離鎮政府不遠處,在山梁上有一段直接在青石上鑿出的石階,大約二十級,每級寬約1米,由于年代久遠,這段黑黝黝的臺階要仔細看才能發現是人工開鑿而成。誰能想到,連林草都感到蕭索的這條故道上,曾經響徹嗒嗒的馬蹄、叮當的馬鈴、天南海北的方言……
▲石貓梁上的古道
如今這條茶馬古道早已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沉寂,但卻有很多人在苦苦尋找、挖掘和整理附麗其上的歷史文化記憶。
故事要從2009年石貓梁上驚現的半塊殘碑說起,當時正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當地文物工作者在古道旁發現了它,如獲至寶。
▲康縣發現的察院明文碑
這塊殘碑圓首長方形,外緣參差不齊,輪廓受損嚴重,殘寬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青砂石質,碑額及碑文皆楷體陰刻,碑額從右往左橫書,碑文豎七行,其中五行字跡易辨識,明確可辨識的共43字,碑額橫書的4個字,專家辨識為“察院明文”,碑文中可以識別出“巡按陜西監察/示知一應經商人/茶馬販通番捷路/舊規堵塞俱許由/敢有仍前圖便由/官兵道□放者”六行字。
起初它躺在石貓梁上無人問津,后來它被搬到縣文化館的院中保護,現在這塊碑在白云山上的茶馬古道博物館內,成為鎮館之寶,它身上含有什么驚天的秘密呢?
這43字,學者卻解讀出了古代隴南諸如行政地理、茶馬貿易、道路交通、關隘兵防等方面十分重要的信息,“茶馬販通番捷路”7字則首次實證了隴南茶馬古道的存在,也使康縣成為迄今為止國內惟一發現茶馬古道碑刻的地方。
▲察院明文碑拓片
碑額中的“察院明文”有明朝官府公文的特征,明朝都察院,簡稱察院,而當時官府通常把自己的法令﹑規章制度等明確的文字記載稱之為“明文”。碑文中“巡按陜西監察(御史)”可看出今康縣境內,以至于隴南全境,在明代基本都屬陜西布政司鞏昌府隴西縣(包括秦州、階州、徽州)所轄。
碑文第二行“示知一應經商人”指明碑文是“巡按陜西監察”對所有途經此地做生意的人的一種“告示”。“告知”的受眾即所謂“一應經商人”——所有從事商品交流、商業貿易的人。在告誡“一應經商人”的同時,特別提到了“茶馬販”,可見這類商人當時已經絡繹于途,成為朝廷重點關注對象。
#3
在隴南這片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高原交匯過渡的大地上,“馬”與“茶”兩個文化元素書寫并留下濃墨重彩的歷史篇章。隴南的茶馬交易市場,最早出現在北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是年,北宋官府在岷縣、宕昌縣、武都縣等地設置茶馬交易市場,進行茶馬交易?!?/p>
到了明代,在西北互市貿易中,茶葉已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明朝廷出于政治、軍事和財政等方面的需要,推行嚴格的禁榷和專賣政策,先是設置茶課司,以確保有足夠的茶葉進行互市交易;其次是置茶馬司,專事茶馬貿易。
▲舊時古道上的馱隊(資料圖片)
明朝的監察制度客觀上對“私茶”屢禁不止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同時,茶葉為商人“視為利藪,競相趨之”。明廷對于無視朝廷法令的私茶活動限制得非常嚴厲,接連下令嚴守關隘,禁止商旅私自販鬻,規定凡“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并凌遲處死”。
從殘存的碑文中隱約可見“巡按陜西監察”對之前途經此地的“茶馬販”導致國家茶葉專賣稅收嚴重流失極為不悅。
《察院明文》“告示”是特別針對“茶馬販”的,該“告示”以及“茶馬販通番捷路”,首次實證了隴南茶馬古道的存在,也使康縣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唯一發現茶馬古道碑刻的地方,對于研究隴南茶馬古道文化具有極為珍貴的文獻及史料價值。
有了它的指引,人們在康縣境內探查茶馬古道的工作變得相對容易。后來專家相繼認定的茶馬古道遺跡,現存有窯坪橋、白馬關古城、古洞流虹橋、盤古山古道、龍鳳橋、三功橋、鞏家山廊橋、羊倌巖棧道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道文化遺存,這些遺存有力地證明康縣境內的茶馬古道是陜甘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康縣太石古棧道與現代公路
在陽壩鎮太平村至今還存活著一株神秘而古老的千年茶樹,是誰種下了它?康縣茶馬古道的存在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是不是在茶馬古道來來往往的茶馬商人,有人洞悉這兒也是生長茶樹的風水寶地,而將巴蜀之地的茶樹引種到這里的呢?
《察院明文》殘碑最終使得康南的茶業種植歷史變得有跡可循,并為康縣的茶文化注入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徽縣境內的青泥古道作為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至今隱藏在徽縣水陽鄉、大河店鄉、嘉陵鎮、虞關鄉境內的青泥嶺山脈中。青泥古道引得詩仙李白在他的《蜀道難》中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千古名句;詩圣杜甫也在《水會渡》詩中對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的無限感慨。
大唐詩仙和詩圣都留下大作的地方,氣象該是何等不凡?
文·圖丨奔流新聞記者 劉小雷
(奔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