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洋芋撥拉
洋芋,外形不怎么美觀,有的大腹便便,有的雞蛋般大小,有的還沒鳥蛋大,大都呈土黃色,也有的帶著紅皮,沾點泥土,表面是坑坑洼洼的。
對平常人來說,洋芋可是菜籃子里最常見、最實惠的一種菜蔬。它做法多樣,可以蒸熟就著咸菜吃,可以炒洋芋絲,可以做成洋芋糊糊面、制成酸辣洋芋片、粉成沫和點面烙出洋芋饃饃、洋芋粉面還能壓出粉條等,在千家萬戶的餐桌上,展示著其特別的風韻。
詩人秦銘有一首詩《洋芋》:“在故鄉 人們不叫馬鈴薯∕不叫土豆 洋芋是它永遠的乳名……”至于家鄉人為什么把它叫洋芋而不叫其他名,是因為舊時的中國人,稱謂那些舶來品,都會冠上“洋”字,以示區別,如洋火、洋糖、洋酒、洋煙、洋油、洋堿、洋蔥、洋姜、洋白菜、洋馬兒、洋釘子、洋鐵皮、洋鐵桶等。
洋芋當然也屬于這類舶來品。據有關資料記載,它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高山地區,16世紀以后,陸續被引入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國家;明末清初時,荷蘭人把它帶入中國,故又稱“荷蘭薯”。雖然它引入時間較晚,但其憑借易種、高產、儲存久的品性,在各種作物中脫穎而出,普遍被人們所喜愛。
記得小時候,冬天似乎比現在要冷得多,家里生了小火爐,我經常把幾個圓溜溜的洋芋放在爐灰里,慢慢烤著、燜著吃,外焦里黃的烤洋芋,香氣宜人,吃完之后,讓人頓時覺得全身都暖和、舒坦了。童年的美食,除了廉價得不能再廉價的洋芋,還沒有什么能令我經常想起。
當地里的洋芋亮閃閃地鋪排開來,個個接受秋陽的愛撫,裂開渾圓笑臉的時候,農人臉上也露出燦爛的笑容。母親總喜歡把剛收割下來的洋芋和其他糧食搭配,變著花樣做出紅燒洋芋塊、洋芋面片、洋芋包子、洋芋丸子、洋芋湯、洋芋鍋貼等,供全家人享用。母親做的洋芋美食中,最能撩起我味蕾的,還是一種叫“洋芋撥拉”的東西。
“洋芋撥拉”,家鄉有的地方也叫“洋芋卜啦”“洋芋不啦”。制作時的基本食材是洋芋和小麥面粉,配料是蔥花、清油、鹽、花椒粉、姜粉等。如果想讓它的味道再好一點,可在里面加點肉臊子或肉丁。
做“洋芋撥拉”時,先是“切”。將洋芋切成長約2厘米、寬厚各0.5厘米的長條,不能切得太細太短,細短攪拌時易折斷,還不沾面,但稍粗一點卻不影響;也不用像炒洋芋絲那樣放在盆里,加水濾去淀粉。在過去,人們把好洋芋都用來炒洋芋絲或留作種子了,把有磕碰、有傷痕、有蟲咬的洋芋才洗干凈,剜去壞的部分,再做成洋芋撥拉、粉成沫曬成干粉面壓成粉條,或做成其他吃食。
接著“攪拌”,也叫“撥拉”。將切好的洋芋條放在盆子里,根據需要加入適量面粉,倒水,用筷子攪拌均勻,使洋芋條上全部沾滿面粉。稍放一會兒,洋芋條就會慢慢變軟,再加入油、鹽、花椒粉等佐料,繼續攪拌均勻。就這樣撥拉著,洋芋撥拉的雛形就成了。有些人家為使洋芋撥拉更美味,在拌面的同時,還加入肉臊子或肉丁,這就大大提高了洋芋撥拉的口感。
然后“蒸”。和平時蒸饅頭一樣,在蒸屜上鋪一層籠布,將拌好的生洋芋撥拉,均勻地置于籠布上,放在鍋里蒸,中火蒸二三十分鐘即可。蒸熟后,將蒸屜從鍋里提出來,稍晾一會兒,將洋芋撥拉倒入盆中,用筷子輕輕攪拌,使蒸的時候沒有沾上面的洋芋條,和其他沾了面的洋芋條充分融合,就可食用了。
最后“食”??蔁岢钥蓻龀?,熱吃時不需加入任何東西,老人小孩皆可食用,味道綿軟溫熱;涼吃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黃瓜絲、榨菜、蒜泥、老干媽、豆瓣醬、蔥花、香油等,吃起來香辣可口,蕩氣回腸。
現如今,洋芋已經成了“金豆豆”,走上了國菜的行列;吃法也在不斷翻新,什么酸辣洋芋絲、奶油洋芋泥、香酥肉末洋芋、孜然烤洋芋、咖喱洋芋牛腩……但人的記憶和味蕾就是這樣神奇,無論經過多少年,無論走到天南海北,無論吃過什么山珍海味,都忘不了最初的感覺和印象。
□劉志洲
(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