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漢墨跡紙
東漢墨跡紙之一
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之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逐漸讓紙取代了縑帛和簡牘,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便捷的書寫材料。
那么,兩千多年前的紙張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在它的背后還有哪些故事?在蘭州市博物館內,我們就能夠找到答案。
“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東漢墨跡紙?!痹谔m州市博物館內,講解員李典宇向我們講述著這張歷經千年仍得以存世的紙。“這張墨跡紙呈圓形,直徑17.5厘米,紙張基本完整,有些許霉點,上有墨跡40余字。通過殘存的墨跡可以推斷出紙的內容是一封求醫問藥的家信,所寫的字體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狀態,處于隸變的時期。”
湊近細看,紙面泛黃,還有些折印,些許霉點和青銅的綠銹,這是紙張和青銅鏡千百年來耳鬢廝磨的印記。在殘存的墨跡中,能清晰地看見“醫藥”二字。這張看起來尋常的紙,竟然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一張紙就已經非常珍貴,但其實,出土的時候,一共有三張?!崩畹溆顚|漢墨跡紙出土時的場景娓娓道來。
時間回到1987年9月,蘭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之前發現的城關區龍尾山伏龍坪東漢磚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它是在伏龍坪煤場基建中發現的墓葬,為夫妻合葬墓。該墓葬距地表4.7米,穹廬頂,磚室,墓門向南,有左右耳室。經專家鑒定這是一座東漢中、晚期的合葬墓。之后挖掘發現的成果較多:墓中有兩具尸骨,兩千多枚“剪輪五銖”和“東漢五銖”錢幣,白金餅一枚,銀簪一枚,漆妝奩等文物十多件,銅盆、銅壺、銅鏡等銅器六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一塊銅鏡的鏡囊中發現了三張作為襯墊物的圓形墨跡紙張。起初,人們將之稱為“伏龍坪紙”。
這三塊“伏龍坪紙”,被修剪成銅鏡一般大小的圓形,襯墊在銅鏡的下面,出土后呈白色,紙面薄厚均勻,柔軟有韌性。一張已經霉爛,兩張基本完整,其中一張紙張上有些許霉點,上有墨跡40余字;另一張腐爛多處,四分之一邊緣破損,上有墨跡60余字。李典宇說:“當時為了保護這極為珍貴的墨跡紙,工作人員專門做了框子,用厚玻璃將紙夾起來,再用玻璃膠將邊緣密封起來。”
為弄清楚“伏龍坪紙”的真實身份,1988年初,蘭州市文化部門專門派遣博物館的兩位同志送紙進京,正式委托國家博物館(當時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進行化驗。據館里一位參加送紙進京的老同志講,當時大家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為防萬一,購買了密碼箱來裝文物。
根據纖維結構顯微分析,其中所用的原料為麻、草和樹皮等植物纖維,強光透視背面,有明顯的簾紋;紙面較為光滑,似有二次加工的痕跡。根據這些情況,基本與有關東漢蔡倫使用植物纖維造紙的“蔡倫紙”方法相同,并與有關的文獻記載相符。而且,相較于武威敦煌出土的麻紙提純度更高更柔軟,制作工藝更成熟,而且作為襯墊物說明東漢時期在蘭州地區這種紙張使用已經十分普遍了,最終經專家認定:這三塊東漢紙,很有可能就是“蔡倫紙”。
要知道,在更早之前,人們的書寫材料多是縑帛和簡牘,并非紙??V帛貴,簡牘重且不便攜帶,可是人們對于傳播工具的需求逐漸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麻繩、漁網、樹皮等低廉的原材料,讓紙的成本也大大降低。它從側面反映出了東漢時期紙張相對普及,人們在日常書寫時會用到,在儲藏、搬運當時更為昂貴的青銅器時,也會用紙來作為保護青銅器的襯墊物。
了解了紙張的珍貴,在“東漢墨跡紙”上所書寫的墨跡更令人好奇?!笆堑?,墨跡紙的另一價值就在于上面的墨書。”李典宇繼續介紹道,“紙上墨書,書體介于隸、楷之間。在有墨書40余字的紙張上,可辨識有‘婦悉履……奈何當奈何……’‘醫藥’等文,經專家判定墨跡內容為信函?!?/p>
回望我國的書法史,西漢及其以前留下書法的名家很少,但從東漢開始,歷朝歷代的書法名家多了起來。這種歷史現象,也說明了便于人們書寫的東漢紙,為書法的發展和名家字體的傳播提供了物質的前提條件。
在1996年9月6日,國家文物局將“伏龍坪東漢紙”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并正式命名為“東漢墨跡紙”。
所以,別看這只是一張紙,一張用來墊襯青銅鏡的包裝紙,它所承載的卻是滿滿的歷史。
作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墨跡紙之一,東漢墨跡紙也是“蔡倫紙”的實物證據。它的出現是我國考古界的一次重要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而且,珍貴的東漢墨跡紙出土在蘭州,也佐證了蘭州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劉文瀝 文\圖
(蘭州日報)